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十年磨一剑,育出九个水产新品种

发表时间: 2022-12-16 17:0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按流域布局设置的渔业综合科研机构,承担我国珠江流域及热带亚热带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重点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营养、水产疫病防控、渔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近十年,珠江所助力水产种业振兴,培育出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包括大口黑鲈“优鲈1号”和“优鲈3号”、 翘嘴鳜“广清1号”、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等,也培养了一批水产种业创新人才,引领了产业绿色发展。


近日,珠江所作为技术支撑专业化平台入选种业阵型代表单位。为此,记者采访了珠江所副所长朱新平,听其介绍珠江所在种质创新及优良新品种培育方面的最新进展、种业创新攻关计划以及育种思路。


人物简介



朱新平,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珠江水产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所长,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水产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首席,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励14项,其中省部级奖励6项。获批新品种2个,获专利授权20余件,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著作10部,颁布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5项,培养研究生毕业40余名。


Q

《海洋与渔业》:我们注意到,珠江所有很多科企联合育种成果。这些年贵所为育种企业提供了哪些专业化服务?科企联合育种又有哪些好处?

朱新平:我们与很多育种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佛山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梁氏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他们的内在需求与我们的研究需求是相符合的,就是市场导向。科企联合育种,让我们科技人员与市场结合得更紧密,育种企业可以把我们作为它的科技人员,对项目进行技术把控,我们可以将育种企业作为我们的试验基地,共同解决育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政府对此也十分支持,很多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都支持科企联合申报。


水产新品种选育存在时间长、投入大的问题,没有相关项目的支持很难实施。而与此相对的是,项目执行的时间与育种需要的时间未必能相匹配。因此,我们会选择和一些本身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企业合作,以避免出现研究突然中断的情况。有实力的大企业本就具备自主选育的意识,也有相应的规划。就水产种苗市场而言,在供求关系变化的时候价格会出现波动,一个品种也很难长久不衰,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考虑多品种发展,以降低投资风险。无论什么品种,提高苗种质量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效益需求也是一致的。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在示范推广方面,仅科研院所去做是不够的,最合适的就是和参与育种的企业共同去推广。目前的分工是:我们提供技术支撑,而企业则发挥他们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推广。


Q

《海洋与渔业》:请简单介绍几个珠江所与企业联合选育的代表性新品种。

朱新平:现在我们重点选育的品种有大口黑鲈、鳢、鳜、罗非鱼、草鱼、中华鳖等,联合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包括大口黑鲈“优鲈1号”和“优鲈3号”、翘嘴鳜“广清1号”、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 中华鳖“珠水1号”、罗非鱼“莫荷罗非鱼”和“粤闽1号”、鳢“乌斑杂交鳢”和“雄鳢1号”等。


福寿鱼

剑尾鱼

露斯塔野鲮

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

其中,大口黑鲈“优鲈3号”以“优鲈1号”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体,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技术,经连续多代选育而育成。其生长速度比引进群体提高33.9%~38.8%,驯食成功率提高30.6%。近3年累计推广苗种超120亿尾,年提供反季节鱼苗3亿尾以上和规格苗种1亿尾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口黑鲈“优鲈3号”

翘嘴鳜“广清1号”是以安徽秋浦河、湖南洞庭湖野生翘嘴鳜群体以及广东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结合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及分子系谱鉴定技术,每代建立100余个家系,经过连续5代选育而成,具有快长、成活率高且均匀度好的特点。


翘嘴鳜“广清1号”

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是4家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华南鲤开展连续5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遗传性能稳定的新品种,品种体型短圆、尾柄较短、跳跃逃逸能力弱,适合在稻田中养殖,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规格整齐等优点,而且鱼骨较软、肉质嫩滑,已在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区示范应用推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市场认可度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

罗非鱼“粤闽1号”是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利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和杂交选育等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而成,规模化生产种苗时自然雄性率达到98.3%。


罗非鱼“粤闽1号”

中华鳖“珠水1号”是以中华鳖洞庭品系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以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通过连续五代群体选育培育获得的中华鳖快速生长新品种,最明显的特征是生长速度快、体形更为整齐和裙边宽大,裙边宽度平均可提高5%以上,每年辐射带动南方省份中华鳖养殖一万多亩,带动农户两千多户。


中华鳖“珠水1号”

杂交鳢“雄鳢1号”是最新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具有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点。“雄鳢1号”母本是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乌鳢雌鱼(XX),父本是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雄鱼(XY)与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诱导产生的生理雌鱼(XY)交配获得的超雄斑鳢(YY),经杂交获得的F1。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乌斑杂交鳢相比,7月龄鱼体重提高26.2%,雄性率为93.0%,适宜在我国水温12℃~30℃的人工可控淡水水体中养殖。


杂交鳢“雄鳢1号”


Q

《海洋与渔业》: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珠江所是如何考虑科研方向的?在经济性及前瞻性方面怎么平衡?

朱新平:我们一直坚持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能闭门造车,要培养养殖户真正需要的苗,具备长得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等特性,我们一直选择与种业企业联合育种。


至于前瞻性,我认为应该是在育种的共性新技术的研发上多考虑,以及最新技术如何在育种中的得到应用。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几项技术的集成应用,会得到一些我们想要的育种效果。如“雄鳢1号”,就是传统的群体选育技术与性别控制技术技术融合应用的案例,而最近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敲除主效基因去除团头鲂肌间刺的工作就是一个利用基因编辑新技术育种的好案例。目前,基因编辑、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正应用在育种工作上。现代的育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具体经济品种的种质创新上的问题,当然还要保证其符合国家管理规定。这都需要从业科技工作者继续探索。


Q

《海洋与渔业》:请介绍珠江所目前的组织架构及研究队伍。

朱新平:我所在职人员200人左右,另外项目聘的人员有50~60人,在读研究生100余人。我所设有8个管理处室、1个科技支撑部门、9个研究室。9个研究室具体是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营养、水产病害与免疫、渔业资源生态、渔业环境保护、观赏鱼、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研究室,基本包含了产业链的各个研究环节。


▲ 水产疫苗实验室


▲ 试验池塘


我们有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有7个院级创新团队和14个所级创新团队,平常基本以所级创新团队运行。每个所级团队在职人员5~12人,所级团队之间可以联合在产业链上协同创新。我本人则属于院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我们团队与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培育了中华鳖“珠水1号”新品种。在濒危物种保护上与佛山市万绿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在国内繁育稚鼋1000余只,攻克了人工圈养条件下鼋亲本培育、繁殖孵化、苗种培育及养殖等技术难题。


Q

《海洋与渔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代表单位对珠江所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怎么看待“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对广东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会有怎样的期待与建议?

朱新平: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代表单位,说明珠江所在水产种业研究上的地位及重要性,为行业选育良种是我所的光荣使命。种业攻关是国家“稳产保供”需求所在。自主的水产良种培育,全面提升水产增产保供能力,是践行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是真正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体现。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我认为这个口号提得非常好,广东发展渔业“天时地利人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就淡水种业而言,自上世纪50年代,钟麟先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家鱼全人工繁殖以来,广东就开创了水产经济品种良种选育时代,极大地提升水产增产保供能力和养殖效益。


除此之外,广东拥有许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中央驻粤研究单位,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突出;承担了很多水产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和部省育种联合攻关任务。科技队伍力量强、科研攻关能力强,攻关成果产出也丰富。广东水产种苗产量特别是淡水种苗,占了全国的60%左右。如果广东提供的种苗都是良种,那良种的覆盖率将会全面提升。


我们所一直在持续做良种研究工作,一直会聚焦水产种业创新人才培养,努力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提供更多的创新技术服务,着力研发一批种质创制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产业影响力大、种源可控的突破性新品种,助力水产种业振兴,争取育出的品种在学术和产业层面上都能被认可。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罗茵